周鸿承,男,历史学博士,浙江工商大学历史系主任,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所所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出版有《浙江饮食文化遗产研究》《一个城市的味觉遗香:杭州饮食文化遗产研究》《杭帮菜文化调查研究报告》《朝廷之厨:杭州运河文化与漕运史研究》等专著,主编有《南宋饮食文献辑录(1-2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杭帮菜文献》《别说你会做杭帮菜:杭州家常菜谱5888例》《品说楼外楼》等图书。曾获2019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近年来在国内《中国农史》《浙江学刊》《美食研究》,国外Sulla via del Catai、Senri Ethnological Studies、East As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等期刊发表饮食文化论文多篇。主持2017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早期中国饮食文化在西方的传播研究(1500-1700)”“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项目“中华饮食文化海外传播史”以及浙江省社科联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点项目“浙江饮食文化史”“浙江大运河与非遗”“百县千碗与衢州饮食文化”以及浙江省文化与旅游厅、杭州出版社、杭州运河(河道)研究院、余杭社科联、杭州城市学研究会委托的课题多项。曾受邀在荷兰莱顿大学、法国图尔大学、泰国朱拉隆功大学、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日本立命馆大学、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意大利帕尔玛大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做专题报告。
曾参与大运河美食文化展示馆、开化美食文化体验馆、绍兴酱文化博物馆、杭帮菜博物馆、曲阜中华食礼馆(筹)、南宁桂菜文化博物馆的文案策划与内容编纂项目。主持苏庄美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2016-2020),齐溪镇美食小镇建设三年专项规划、杭州云城(城西高铁枢纽站)美食产业发展规划等规划课题。
同时兼任杭州市历史学会常务理事,杭帮菜研究院执行院长,新疆理工学院特聘教授,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浙江大学旅游与休闲研究院饮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世界中餐业联合会饮食文化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担任澎湃新闻Sixth Tone英文频道美食栏目和今日头条生活频道美食专栏作家。
研究领域
中国饮食史、中西饮食文化交流、浙江地方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运河文化
联系方式
邮箱:hongcheng@mail.zjgsu.edu.cn
手机:+86-13732217263
课题基金
周鸿承:《早期中国饮食文化在西方的传播研究(1500-1700)》,201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课题编号:17CSS015,2017年,已结题。
周鸿承:《浙江大运河传统饮食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委托单位:杭州运河(河道)研究院,2024年,进行中。
周鸿承:《浙江饮食文化史(下篇)》,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第二批重点课题,委托单位:浙江省社科联,2024年,进行中。
周鸿承、万建中:《中华饮食文化海外传播史》,“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项目,合作单位:湖南教育出版社,2023年,进行中。
周鸿承:《百县千碗与衢州饮食文化》,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第二批重点课题,委托单位:浙江省社科联,2023年,进行中。
周鸿承:《浙江大运河与非遗》,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点课题,委托单位:浙江省社科联,2022年,进行中。
周鸿承:《南宋文献集成(1-10册)》编纂项目子课题“南宋饮食文献辑录(第1-2册)”,委托单位:杭州出版社,2021年,已结题。
周鸿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杭帮菜文献(上下册)》,委托单位:杭州出版社,2021年,已结题。
周鸿承:《浙江饮食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图书编纂项目,委托单位: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已结题。
周鸿承:《浙江饮食文化遗产研究》,浙江省社科联科普课题,2021年,已结题。
周鸿承等:《京杭大运河海外图像整理与研究》,立项单位:杭州运河辰和博物院有限公司,2021年,已结题。
周鸿承:《中国饮食文化百科全书》分卷主编委托撰稿,委托单位:世界中餐业联合会,2020年,已结题。
周鸿承:《泥土的馈赠》,立项单位:中国绿发会良食基金,成果形式:纪录片,2019年,已结题。
周鸿承:《杭州家常菜谱5888例》及《漫画杭帮菜》编撰项目,委托单位:杭州城市学研究会,2019年,已结题。
周鸿承:《李渔美食文化研究》,委托单位:兰溪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2019年,已结题。
周鸿承:《杭州饮食文化遗产研究》,浙江省文化厅2018文化科研课题,课题编号:ZW2018031,2018年,已结题。
周鸿承:《杭州运河漕运史研究》,委托单位:杭州运河(河道)研究院,2017年,已结题。
周鸿承:《余杭饮食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立项单位:余杭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课题编号:Yhsk18C13,2018年,已结题。
周鸿承:《蒙元时期欧洲文献中的蒙古民俗研究》,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5年度社科研究基地专项课题,2015年,已结题。
周鸿承:Chinese Food into the West: Discourse on Chinese Food through the Eyes of Westerners, 1500-1800,浙江大学陆氏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基金,2014年,已结题。
周鸿承:《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食物形象:以<伦敦新闻画报>为例》,中央高校基础研究基金,2011年,已结题。
规划项目
周鸿承:《兰溪美食文化梳理及空间展示策划》,委托单位:兰溪美食产业发展有限公司,2023年,已完成。
周鸿承:《齐溪镇创建“百县千碗”美食小镇三年专项规划(2021-2023)》,委托单位:开化县齐溪镇人民政府,2021年,中止。
周鸿承等:《杭州西站枢纽美食产业空间规划》,委托单位:杭州市西站枢纽开发有限公司,2020年,已结题。
周鸿承:《苏庄美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2016-2020)》,委托单位:开化县苏庄镇人民政府,2016年,已结题。
教学项目
周鸿承:《新文科背景下<浙江大运河科技文化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2022年“十四五”校级教学改革项目,2022年,已完成。
马金霞、周鸿承(4/5):《历史古迹调查》,2022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022年,已完成。
周鸿承:《国际饮食文化与烹饪科学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研究》,2016年校级教学改革项目,2016年,已完成。
研究报告
周鸿承:《吴越文化高地发展思路研究》,研究报告,立项单位:中共杭州市临安区委宣传部,2022年,已完成。
周鸿承:《重点领域调研与信息咨询服务》,研究报告,立项单位:余杭区委办公室,2022年,已完成。
周鸿承等:《关于临海打造“中华小吃之都”的对策建议》,研究报告,立项单位:临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22年,已完成。
周鸿承:《秀洲打造江南运河文化带样板段的对策研究》,研究报告,立项单位:中共嘉兴市秀洲区委宣传部,2022年,已完成。
周鸿承:《江南运河秀洲段文化标识构建的建议研究》,研究报告,立项单位:中共嘉兴市秀洲区委宣传部,2022年,已完成。
周鸿承:《桐乡打造“宋韵‘桐’存”文化标识的建议研究》,研究报告,立项单位:桐乡市崇福镇人民政府,2022年,已完成。
周鸿承:《宋代科技文化助推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的对策研究》,研究报告,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2022年,已完成。
周鸿承:《宋代兰溪美食文创设计与特色宴席研发》,研究报告,立项单位:兰溪市美食文化发展中心,2022年,已结题。
周鸿承:《宋代饮食文创产品研发路径及对策建议》,研究报告,立项单位:宋韵文化传承研究中心(省委宣传部、市委宣传部共建),2022年,已结题。
周鸿承:《杭州大运河与宋韵文化传承研究》,研究报告,立项单位:中共杭州市拱墅区委宣传部,2022年,进行中。
周鸿承:《交通新枢纽背景下余杭与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研究》,研究报告,2021年度余杭区社科联重点委托课题,立项单位:余杭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21年,已结题。
周鸿承:《杭州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样板段对策研究》,研究报告,立项单位:杭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2020年,已完成。
周鸿承:《十四五时期“双西”打造综合性“重要窗口”对策研究》,研究报告,立项单位: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2020年,已结题。
周鸿承:《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余杭城市能级提升对策研究》,研究报告,2020年度余杭区社科联重点委托课题,立项单位:余杭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20年,已结题。
周鸿承:《西湖在杭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研究》,研究报告,委托单位:杭州西湖博物馆,2018年,已结题。
周鸿承:《新时代杭帮菜行业市场调查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委托单位:杭州城市学研究会,2018年,已结题。
刘朝晖、周鸿承:《后遗产时代中国大运河 (杭州段)遗产保护研究》,研究报告,委托单位: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中心,2016年,已结题。
周鸿承:《炸酱面文化与历史溯源调查及非遗申报意义》,研究报告,委托单位:山东欣和食品有限公司,2018年,已结题。
博士论文
周鸿承:《中食西传:十六至十八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饮食》,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
研究专著
周鸿承:《一个城市的味觉遗香:杭州饮食文化遗产研究》,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8年。
周鸿承:《朝廷之厨:杭州运河文化与漕运史研究》,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8年。
徐吉军、周鸿承、孙刘伟:《美味佳肴》,杭州:杭州出版社,2023年。
周鸿承、何宏:《杭帮菜文化调查研究报告》,杭州:杭州出版社,2022年。
周鸿承等:《浙江饮食文化遗产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1年。
科普著作
周鸿承、徐玲芬编:《品说楼外楼》,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年。
周鸿承:《无菜不炊:苏庄炊粉的粉蒸奥秘》,出版中。
教材项目
刘朝晖、周鸿承(2/2):《潮涌钱塘:钱江新城建设历史、经验与启示》,杭州:杭州出版社,2019年。
编著图书
周鸿承等编:《南宋文献集成·南宋饮食文献辑录(第1-2册)》,杭州:杭州出版社,2023年。
周鸿承编:《杭帮菜文献集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杭帮菜文献(全2册)》,杭州:杭州出版社,2022年。
周鸿承(执行主编):《浙江饮食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1》,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2年。
周鸿承(执行主编):《别说你会做杭帮菜:杭州家常菜谱5888例》,杭州:杭州出版社,2019年。
周鸿承(执行主编):《漫画杭帮菜》,杭州:杭州出版社,2019年。
周鸿承(参编):《中国饮食文化史(东北地区卷)》,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年。
周鸿承(参编):《中国烹饪文化大典》,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
获奖荣誉
浙江省第二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专著《朝廷之厨:杭州运河文化与漕运史研究》),浙江省人民政府,2019年。
亚洲食学论坛杰出贡献奖,亚洲食学论坛组委会,颁奖人:赵荣光教授,2021年。
研究论文
Siyang Zheng, Hongcheng Zhou. Thinking Food in Poetry: Research on Lu you's Food Philosophy. East As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2022(1):59-68.
Hongcheng Zhou. How do Michael Boym, Martino Martini, and Athanasius Kircher Understand Chinese Food Culture? Senri Ethnological Studies, 2019(100):115-126.
Hongcheng Zhou. Con gli occhi dell’altro: il cibo cinese nelle fonti gesuite del XVII secolo. Sulla via del Catai, 2015:83-93.
Hongcheng Zhou. Representing the Nation by Food: Chinese Food Heritage as Seen Through the Eyes of the Westerns, 1368-1912. Asian Food Heritage: Harmonizing Culture,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Bangkok: Chulalongkorn University, 2014: 184-210.
Hongcheng Zhou. Father Boym Illustrates a Chinese Banquet. Flavor and Fortune, 2014:5.
Hongcheng Zhou. Salt and Sauce in The Chinese Culinary. Flavor& Fortune, 2009:9-10.
周鸿承(2/2):《京杭大运河视野下杭州皋亭山饮食文化研究》,《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24年第1期,第5-8页。
周鸿承:《17世纪中期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食物原料研究——以卜弥格、卫匡国和基歇尔为中心》,收入《中波交流使者卜弥格研究论集》,学苑出版社,2022年,第386-397页。
周鸿承:《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大运河饮食形象》,引自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大匠至心:非遗传承发展杭州沙龙(2020)叙录》,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21年。
周鸿承、刘征宇:《二十世纪以来日本有关中国饮食文化研究述评》,《浙江学刊》(CSSCI),2019年第5期,第39-46页。
周鸿承、黄帆:《余杭饮食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保护》,《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6期,第1-5页。
周鸿承:《中国饮食文化研究历程回顾与历史检视》,《美食研究》(核心期刊),2018年第1期,第14-18页。 点击下载
周鸿承:《十七世纪中期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食物原料研究》,《中国农史》(CSSCI),2018年第1期,第97-105页。点击下载
周鸿承:《中外饮食文化博物馆建设现状比较研究》,《中国调味品》(核心期刊),2018年第3期,第167-172页。
周鸿承:《马可波罗与东方饮食文化的传播及影响》,《地域文化研究》,2017年第3期,第89-95页。
周鸿承:《国内饮食文化博物馆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引自邢颖主编:《中国餐饮产业发展报告(2017)》,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273-295页。
周鸿承、计翔翔:《利玛窦与中西饮食文化交流研究》,《浙江学刊》(CSSCI),2015年第6期,第50-57页。
周鸿承:《<敕修百丈清规>之禅茶礼研究》,《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第26-30页。
周鸿承:《从“饮食文化”到“食学”——赵荣光先生食学科建构思路初探》,《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11期,第21-26页。
周鸿承:《食物背后所代表的民族:以明清时期西人所见中华饮食遗产为中心的考察》,《2012曼谷•亚洲饮食文化遗产论坛学术论文集》,曼谷:朱拉隆功大学出版社,2014年。
周鸿承(2/2):《从饮食文化博物馆谈城市美食观光业发展提升策略》,《杭州·我们》,2014年第8期,第35-37页。
周鸿承:《清代首任驻日公使何如璋与日本士宦食事交流研究——以新史料<袖海楼诗草>中饮食记录为基础》,《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8期,第12-19页。
周鸿承:《论中国饮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申遗问题》,《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2年第3期,第8-13页。
周鸿承:《论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价值》,《留住祖先餐桌的记忆:2011杭州亚洲食学论坛学术论文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716-740页。
周鸿承:《后记》,《留住祖先餐桌的记忆:2011杭州亚洲食学论坛学术论文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920-923页。
黄艺超、周鸿承:《饮食文化数据库构建原则与实现途径》,《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第10-13页。
周鸿承:《唐代新罗宾贡崔致远饮食思想研究之一:<桂苑笔耕集>中的饮食文化记录》,《韩国研究》第九辑,2010年,第52-73页。
[越]邓元寿、周鸿承:《多元文化融合下的越南饮食现状及其特点》,《饮食文化研究》,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第98-103页。
周鸿承:《中国酱文化博物馆的建立与社会认同》,(台湾)《中华饮食文化基金会会讯》,2009年第1期,第43-48页。
周鸿承:《博物馆视野下的中国酱盐文化及其保护策略》,《中国调味品》(核心期刊),2009年第12期,第20-26页。
周鸿承:《民以食为天:一个蒙古族乡(江湾乡)食生活变迁》,《饮食文化研究》,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上),第1-8页。
周鸿承:《孔子思想与中国知识分子独立品格关系试论》,《第二届世界儒学大会论文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第176-182页。
周鸿承:《传统巴蜀饮食文化视野下的重庆饮食文化个性和共性问题研究》,《饮食文化研究》,2008年第1期,第31-37页。
周鸿承:《试论盐在中国酱文化史上的意义》,引自《酱缸流淌出的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46-162页。
教学成果/学生指导
潘弘彬:红种云端:丽水革命遗址的数字化播种计划,浙江工商大学2025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银奖,2025年,指导老师:周鸿承
陈心怡:何为“非遗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场馆建设与管理标准研究(重点),2025年,指导老师:周鸿承、马金霞
程慧:茭鸭共生-缙云麻鸭生态养殖系统创新与国家遗产种产业化,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25年,指导老师:周鸿承
杨晞:述禅味茶香,促径山振兴方案策划,2024年“裕农通杯”第五届乡村振兴创意大赛浙江工商大学校赛三等奖,2024年,指导老师:周鸿承
王晗绮、郑汝源、黄欣雨:浙里廉线,“玉琮杯”大学生清廉微电影微视频专项赛三等奖,2024年,指导老师:周鸿承
金欣烨:浙里廉线——助力建设“廉洁教育”数智新模式,浙江工商大学2024 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银奖,2024年,指导老师:周鸿承
朱玉香:浙里廉线·红迹绵长绘廉卷项目,获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华东赛区一等奖,2024年,指导老师:周鸿承、熊雄
林敢:南宋饮食图像整理与研究,2022年浙江工商大学大学生创新项目,项目编号:CX202219012,指导老师:周鸿承
王雅:浙江饮食文化遗产传承保护调查报告,2022年浙江工商大学大学生创新项目,项目编号:CX202219010,指导老师:周鸿承
李健麒:民族主义和恐怖主义的联系与发展——以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为例,2018年浙江工商大学大学生创新项目,项目编号:CX201919002, 指导老师:周鸿承
哀煜江:江南蓝印花布技艺的研究——以桐乡地区为例,2018年浙江工商大学大学生创新项目,项目编号:CX201910005, 指导老师:周鸿承
注:该生结题成果优秀,出版个人专著。出版信息:哀煜江:《蓝与白的变奏》,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年
李赛:《梦粱录》所见南宋临安酒文化研究,荣获2018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计划,课题编号:2018R408040, 指导老师:周鸿承
柴俏俏等:中国大运河饮食遗产资源分布特征及其品牌化对策研究,2018年浙江工商大学大学生创新项目,指导老师:周鸿承
赵达琼等:中国小吃文化研究与平台建设,2018年浙江工商大学大学生创新项目,指导老师:周鸿承
骆单:非遗传承与品牌建设的发展现状——以杭扇“王星记”为例,2018年浙江工商大学学生创新项目,课题编号:CX201819013,指导老师:周鸿承
李赛:《梦粱录》所见南宋临安酒文化研究,荣获2016年浙江工商大学学生创新项目,课题编号:CX201619015,指导老师:周鸿承
黄洋洋:试论杭州段大运河传统物资种类与特点,《江苏商论》,2018年第8期,第48-52页,通讯作者:周鸿承
李赛、江权佳、袁诚聪、孔祥玉:《梦粱录》所见南宋临安酒俗文化研究,《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第21-25页,指导老师:周鸿承
媒体专栏
Hongcheng Zhou. Why China’s Food Museums Are in Poor Taste. Apr. 16, 2018, published in Sixth Tone.
Hongcheng Zhou. Why Sick Chinese Swap Pills for Pears, Tea, and Ginger. Oct. 17, 2017, published in Sixth Tone.
Hongcheng Zhou. Why the Chinese Are Still Not Sweet on Chocolate. Mar. 16, 2017, published in Sixth Tone.
Hongcheng Zhou. Why UNESCO Should Turn Its Nose Up at Chinese Food. Jan.16, 2017, published in Sixth Tone.
Hongcheng Zhou. Why China’s Clean Eating Craze Is Harmful to Public Health. Nov. 16, 2016, published in Sixth Tone.
Hongcheng Zhou. Cooking Culture Gives Standardizers Food for Thought. Sept. 26, 2016, published in Sixth Tone.
Hongcheng Zhou. The Cuisine and Gallery Behind the G-20 State Banquet. Sept. 07, 2016, published in Sixth Tone.
Note: You can find more papers in my personal webpage of Six Tone, http://www.sixthtone.com/users/29410
学术会议
2024年11月16-17日,参加“流动的味蕾遗香:运河美食助力城市烟火品牌建设”研讨会以及第四届中国地方菜发展大会,主办单位:中国饭店协会、浙江省餐饮行业协会。报告题目:千年大运河:沿线城市发展与美食的共荣共兴。
2024年11月9号,参加“政教文明与天下秩序”学术研讨会,主办单位: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历史系。
2024年11月2日,参加“未来食物,引领未来城市:2024良食大会”,主办单位:良食基金,报告题目:江南饮食文化中的当代可持续理念解读。
2023年12月28日,参加“美食旅游目的可持续发展圆桌研讨会”,主办单位:《旅游论坛》编辑部。
2023年12月28日,参加“浙江省餐饮行业协会理事大会”,主办单位:浙江省餐饮行业协会,报告题目:浙江餐饮“为民乐民富民”思想内涵及新时代征程。
2023年10月25日,参加天津建设国际美食之都理论研讨会,主办单位:天津市商务局、世界中餐业联合会,报告题目:近代以来天津菜国际传播史实辑考。
2023年9月24日,参加“中华饮食文明与中华节气菜”座谈会,主办单位:世界中餐业联合会,报告题目:餐桌上的史诗:中华饮食文明海外传播与异域想象。
2023年3月25日,主办“舌尖上的八婺滋味:金华饮食文化学术沙龙”,主办单位:浙江工商大学休闲研究中心。
2022年11月15日,参加“茶和天下:中国茶文化传承传播与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会议”,余杭区人民政府主办,报告题目:大运河与茶叶贸易:来自中西文化交流视角的观察。
2022年11月12-13日,参加“饮食内外:饮食边界的生产与全球化”跨学科工作坊,主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报告题目:浙江大运河传统饮食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2年10月15日,参加“浙水敷文:大运河文化高峰论坛”,主办单位:浙江工商大学大运河文化研究院,报告题目:浙江大运河与非遗。
2022年9月24-25日,参加“联通的力量:运河与文化脉络”国际学术研讨会,主办单位:南京农业大学,报告题目:“船”说运河:运河上的“绿眉毛”与船民生活空间叙事。
2021年12月11-12日,参加2021杭州第十一届亚洲食学论坛,主办单位:浙江工商大学,担任大会主旨发言主持人,荣获亚洲食学论坛杰出贡献奖。
2021年10月30日,受邀参加“中国东南亚饮食文化交流学术沙龙”,主办单位:暨南大学中外关系史研究所,报告题目:旧解与新知:早期伊比利亚人在东南亚“初遇”中国饮食。
2021年7月2-5日,受邀参加“西域饮食文化学术交流论坛”并做题为“丝路与大运河: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饮食文化”报告,主办单位:新疆理工学院、浙江工商大学。
2021年4月22-23日,受邀参加“Modern Chinese Foodways”国际学术会议(线上)并做题为“Research Review on Chinese Food Studies in Modern Japan”的报告,主办单位:美国Emory University、英国伦敦大学。
2020年12月5-6日,受邀参加第五届饮食文化生产学术会议暨第六届食文化发展大会(线上)并做闭幕致辞,主办单位:中山大学。
2020年9月12日,受邀出席2020大匠至心非遗传承发展杭州沙龙并做题为“中国大运河饮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研究”报告,主办单位: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0年6月28日,受邀主持“味觉遗香:浙江传统美食非遗保护和利用研讨会”,主办单位: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
2019年10月18-20日,受邀参加“2019年世界休闲发展高峰论坛”,主办单位:世界休闲组织、杭州市人民政府、浙江大学,报告题目:全球饮食文化博物馆创建理念比较与城市休闲观光业发展提升策略。
2019年9月23日,受邀参加“大匠至心:非遗传承发展杭州沙龙”,主办单位: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杭州市人民政府,报告题目:非遗美食保护传承与城市景观:饮食博物馆助推文旅融合的全球实践。
2019年7月6-7日,受邀参加“社会变迁中的食物消费:第四届饮食文化生产国际学术会议”,主办单位: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报告题目:近现代日本有关中国饮食文化研究述评。
2019年6月6-7日,受邀参加“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ood History and Food Studies”, 主办单位:法国IEHCA;分论坛报告题目:Food History Program/Food Institute of Hangzhou.
2019年5月14-16日,受邀参加“Reputations (Products, Brands, Origins) and Markets: Historical Perspectives”,主办单位:意大利帕尔玛大学经济系,报告题目:Eating Museums and Librarys: Under the Global Eyes.
2018年12月15日,受邀参加“大羹不和,大道至简:中华传统文化与美食哲学”学术研讨会,主办单位:商务印书馆、世界中餐业联合会,报告题目: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过去、现在与将来。
2018年10月23日,承办“饮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国际研讨会,主办单位:浙江工商大学,报告题目:朝廷之厨:京杭大运河饮食文化传播与漕运物资流转。
2018年10月19-21日,受邀参加北京第八届亚洲食学论坛,世界中餐业联合会主办,主题:文化与文明:开拓餐桌新时代,报告题目:中外饮食文化博物馆建设现状与品牌运营提升策略。
2018年9月5日,受邀主持第四届文化遗产世界大会之“Gastronomy and Food Heritage Across borders”分论坛,主办单位:浙江大学、国际思辨遗产研究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Critical Heritage Studies,ACHS)联合主办。
2018年7月16-17日,受邀参加“后遗产时代的运河文化带建设:杭州运河船民与运河漕运研究”工作坊,主办单位: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报告题目:杭州运河漕运史专题研究。
2018年6月28-30日,受邀参加“Shared Taste: Food and Exchange in Asia and Europe”国际学术会议,主办单位:荷兰莱顿大学,报告题目:十七世纪中期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饮食知识。
2018年6月15-20日,受邀在鄂尔多斯参加一带一路饮食文化国际研讨会暨世界烤全牛大会,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研究院,报告题目:蒙元时期蒙古人的饮食生活。
2018年4月2日,在山东烟台欣和“食与家”中心做个人专场报告,主办单位:山东欣和食品有限公司,报告题目:企业饮食文化生态系统的有机更新与资源整合。
2017年11月3-5日,在韩国首尔梨花女子大学参加主题为“Toward Convergence of Culture and Technology in Asian Food”(亚洲饮食文化与技术融合)的第七届亚洲食学论坛,主办单位:Korean Society of Food Culture(韩国食生活文化学会)、梨花女子大学,担任本次论坛分论坛主持人,分论坛发言题目:《一带一路与马可波罗眼中的中国饮食知识研究》。
2017年10月18-20日,策划并主持美食·时令·非遗:苏庄乡村美食文化产业发展国际峰会,主办单位: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所,地点:开化县苏庄镇,担任本次峰会主策人与主持人。
2017年7月4日,受邀出席上海“食想”峰会并受邀担任分享嘉宾,主办单位:上海《米其林指南》,分论坛主题:传统与创新。
2017年6月20-21日,受邀参加首届“海外万家中餐馆”理论研讨会,主办单位:浙江省侨联,大会主题报告题目:《一带一路与中餐文化的海外传播研究》。
2016年12月2-5日,赴日本京都、大阪出席“食文化の交流——过去·现在·未来”第六届亚洲食学论坛,主办单位:日本立命馆大学、大阪国立民族学博物馆、浙江工商大学,分论坛发言题目:《Chinese Food Knowledge through the Westerners in the Middle of Seventeenth Century》。
2016年11月9-11日,策划并主持“无菜不炊”苏庄美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研讨会,主办单位:开化县苏庄镇人民政府,分论坛发言题目:《亚洲食学论坛的过去,现在与将来》,担任本次论坛主策人与主持人。
2016年10月28-30日,赴广州出席“地方与全球视野下的中国饮食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主办单位: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分论坛发言题目:《十七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饮食知识研究》。
2016年3月2日,在杭州出席“荷香书院”成立仪式暨素食健康讲座,主办单位:云林书院、杭州市采荷街道,主题演讲题目:《素食与健康》。
2015年12月21日,在杭州组织“天下食书出下江”2015杭帮菜传统烹饪技艺&文化传承分享会,主办单位:浙江工商大学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所、中国杭帮菜博物馆,主题发言题目:《亚洲食学论坛的发起与未来发展》,本人担任本次活动主策人。
2015年11月16-18日,赴曲阜出席“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第五届亚洲食学论坛,主办单位:曲阜市人民政府、浙江工商大学,分论坛发言题目:《从“饮食文化”到“食学”——赵荣光先生食学科建构思路初探》,担任本次大型国际会议主策人与组委会秘书长职务。
2015年4月20日,受邀赴山东潍坊出席中华菜系高端论坛暨千人鲤鱼宴,主办单位:潍坊市政府、中国烹饪协会、山东省烹饪协会主办,主题演讲题目:《中国饮食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问题》。
2015年3月26-27日,受邀赴法国图尔参加首届食物历史与文化国际研讨会(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ood History and Food Studies),主办单位:IEHCA、法国图尔大学,分论坛发言题目:《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食物文化交流,1500-1800》(Discourse on Chinese Food through the Eyes of Westerners, 1500-1800)。
2014年12月6-8号,受邀赴北京出席第七届天主教研究青年学者论坛,主办单位:北京天主教与文化研究所主办,分论坛发言题目:《入华耶稣会士利玛窦与中西饮食文化交流研究》。
2014年11月7-10日,受邀赴西安出席“丝绸之路饮食文明”第四届亚洲食学论坛,主办单位:浙江工商大学、陕西省餐饮业商会,分论坛发言题目:《城市文化遗产景观多样性提升策略——以中国杭帮菜博物馆为例》(与王斯合著)。
2013年10月25-28日,筹办绍兴出席“健康与文明”第三届亚洲食学论坛,主办单位:绍兴市人民政府、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浙江工商大学,分论坛发言题目:《传教与报道:利玛窦与中西饮食文化交流研究》,担任本次大型国际会议主策人与组委会秘书长职务。
2012年11月27-29日,在杭州组织策划了“健康美食与品牌发展”2012杭州大众餐桌美食论坛暨美食文化品牌促进会成立大会,主办单位:杭州市美食文化品牌促进会、杭州饮食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杭帮菜博物馆,担任活动主策人及杭州市美食文化品牌促进会副秘书长。
2012年8月20-21日,受邀赴泰国曼谷出席“调和文化、科技和产业”第二届曼谷亚洲食学论坛,主办单位: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联合主办,分论坛发言题目:《Representing the Nation by Food: Chinese Food Heritage as Seen Through the Eyes of the Westerns, 1368-1912》(英文汇报),担任本次国际会议中方组委会秘书长。
2011年11月11日-13日,受邀在杭州出席第六届世界禅茶大会暨第四届禅茶文化论坛,主办单位:杭州市佛教协会、杭州灵隐寺、杭州佛学院、韩国《茶的世界》杂志社,报告题目:《敕修百丈清规》之禅茶礼研究。
2011年8月17-20日,首次承办“留住祖先餐桌的记忆”首届亚洲食学论坛,主办单位:浙江工商大学、北京大学、朱拉隆功大学联合主办,分论坛发言题目:《论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价值》,担任本次大型国际会议主策人与组委会秘书长职务。
2009年10月14-25日,受邀赴云南蒙自县参加中国滇菜·蒙自论坛暨过桥米线美食文化旅游节,主办单位:蒙自县人民政府、云南省餐饮行业协会,大会主题报告题目:《粒食与粉食传统视野下中国云南与越南食事比较》,期间考察红河哈尼族自治州建水文庙、河口县中越边境食俗、大羊街乡哈尼族奕车人住居与饮食。
2009年9月27-29日,受邀赴曲阜孔子研究院出席第二届世界儒学大会,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分论坛发言题目:《孔子思想与中国知识分子独立品格关系试论》。
2008年11月8-10日,受邀在杭州参加第九届韩国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主办单位:浙江大学韩国研究所,分论坛发言题目:《唐代新罗宾贡崔致远饮食思想研究之一:<桂苑笔耕集>中的饮食文化记录》。
2007年12月15-17日,受邀赴绍兴参加“酱缸流淌出的文化”首届中国酱文化国际高峰论坛暨中国绍兴酱文化博物馆开馆仪式,主办单位:中国食文化研究会、浙江省食品协会、绍兴市人民政府,分论坛发言题目:《试论盐在中国酱文化史上的意义》。
主题演讲
2020年10月20日,在腾讯会议室做题为“早期中国饮食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与影响(16-18世纪)”的线上演讲,主办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2019年12月28日,受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邀请,为首届浙江省饮食类非遗传承人群研习培训班授课,授课题目为“味觉遗香:我国饮食类非遗项目类型、数量和分布研究”。
2019年5月28日,在北京作作题为“构建人类食物命运共同体:世界饮食文化与遗产”主题演讲,主办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瑞酒店管理学院。
2018年11月29日,参加“运河文化”主题论坛,主办单位:江苏省委宣传部、上海市委宣传部、浙江省委宣传部、安徽省委宣传部,报告题目:流向海外的运河:京杭大运河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
主题策划
2020年3-7月,担任《大运河美食展示馆文本大纲》课题组负责人,委托单位:运河街道管委会。
2020年6月,担任“非遗薪传:浙江传统美食展评活动”策划人并担任评委工作,主办单位:浙江省文化与旅游厅,承办单位: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019年9月20-24日,担任第十一届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重要展区“味觉遗香:非遗美食市集”策展人,主办单位:浙江省文化与旅游厅,承办单位: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田野调查/重大活动
2024年5月11-12日,前往宁波采访甬菜大师戴永明,前往嘉兴采访嘉兴菜大师俞炳荣,在杭州采访浙菜大师徐步荣。
2020年10月24日,参加《中国饮食文化百科全书》分卷主编工作会议,主办单位:世界中餐业联合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会议期间考察了御仙都皇家菜博物馆、白家大院。
2019年10月14-10月17日,受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委托、咸阳市人民政府邀请,担任咸阳国际美食之都评审委员工作,实地考察了兴平食品工业园、兴平益海嘉里食品工业有限公司(新加坡)、袁家村、福园巷子及老马家biangbiang面、陕西烹饪旅游职业学院、陕西秦吼食品有限公司等地。
2019年5月16-18日,受意大利帕尔玛大学邀请,调研意大利意面博物馆、番茄博物馆以及香醋博物馆。
2018年10月30日,受衢州市商务局邀请,担任《衢系餐饮在杭发展现状及品牌化对策研究》项目评审会评委,该项目由商大智慧商业实验室、衢州学院等单位联合承接。
2018年4月25-28日,前往江苏淮安、扬州调研中国漕运博物馆、大运河盐商文化展示馆、扬州博物馆、扬州段及淮安段大运河遗址点等历史遗迹、博物馆与管理机构。调研接待单位:淮安文广新局、扬州市文物局。
2018年4月22-24日,出席阿联酋沙迦“国际文化遗产奖”颁奖典礼,并领取沙迦遗产研究院颁发给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所赵荣光教授的“最佳文化遗产研究奖”,主办单位:阿联酋沙迦酋长国。
社会服务/咨询/培训
2023年8月30日,参加《浙江饮食史》编纂启动工作会议,浙江省餐饮行业协会。
2021年11月3日,江南水乡文化创出生态保护区创建暨嘉善县非遗传承人群研修培训班讲课,桐乡文化馆。
2021年1月15日,担任《白泽儿童科普》科学顾问,上海云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2020年8月1日,担任《易鸣今人》特邀嘉宾,上海欢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2019年,第十一届浙江·中国非遗博览会推广服务宣传(非遗美食展),浙江腾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采访报道
周鸿承:《历史飘香,文化调味,浙菜是中华饮食文明的活化石》,潮新闻,2024年9月24日。
周鸿承:《面脆油香,融合南北口味》,《钱江晚报》,2024年9月21日,第5版。
姚恩育:《米其林背后,“浙”片人间烟火》,《浙商》,2024年5月10号。
金毅:《杭州悬赏100万出点子摆脱美食荒漠?听听专家怎么说》,《浙江日报》,2023年4月4日。
在湖南卫视录制“天天向上”栏目之“有趣的研究所”,讲解中国美食文化故事,2021年11月13-14日。
邢灿:《推行分餐制,餐饮业该做什么》,《中国城市报 》,2020年04月20日,第22版。
吴扬子:《新冠疫情改变中国人用餐文化》,俄罗斯卫星通讯社,2020年4月23日。
于永洁:《北京米其林餐厅在一片吐槽声中得到食客认可?》,俄罗斯卫星通讯社,2019年12月2日。
陈学智:《一个城市的味觉遗香》,《新华日报》,2019年1月11日。
彭源:《大运河畔还有好多谜团待解!“运河文化”保护开发值得关注》,《新民晚报》,2018年12月1日。
刘承武、王尧、耿昊东、曹鹏、郭彧、夏敬栋、郭艺:《多场主题论坛精彩亮相长三角文博会 脑力激荡助推长三角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江苏卫视,2018年11月30日。
王宏伟:《海外史料里大运河的文化身影》,《新华日报》,2018年11月30日第18版。
Claudia Hinterseer and Ivan Abreu. Taste in China(品味中国), a short documentary made by China Daily DOCS(《中国日报》纪录片), 2018年8月25日。
Grace Tsoi. Hotpot, hand treatments and hold’em at the Chinese restaurant trying to raise $700 million, 南华早报Inkstone,2018年5月23日。
蔡晓颖:《肯德基炸鸡在中国:从人间美味到快餐食物》,BBC中文网,2017年11月12日。
《中国是巧克力“荒漠”,同时蕴含巨大商机》,德国《南德意志报》,2016年12月29日。
虞珊珊:《野生鳗鱼,贵得有底气》,《钱江晚报》,2012年8月3日第B16版。
佚名:《卜弥格:反清复明的老外斗士》,《钱江晚报》,2012年7月22日第C11版。
于佳:《本地玉米还有20天黄金期,要是冬天还想吃可以煮熟放进冷冻层》,《都市快报》,2012年9月13日。
周鸿承:《2012曼谷·亚洲食学论坛举办》,《中国食品报》,2012年9月4日。
于佳:《紫香椿已上市,绿香椿得等到谷雨前后》,《都市快报》,2012年3月5日。
于佳:《为什么重庆麻辣烫各地开花,浙大历史学博士解读其中奥秘》,《都市快报》,2011年11月15日第A13版。
Dr. Hongcheng Zhou(Eddie), Director&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History,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vice-dean of Institute for Hangzhou Cuisine; meanwhile as Director of Institute for Chinese food studies of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Zhejiang, China. He was visiting scholar in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USA. He is specifically interested in culinary heritage and the food cultural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Recent years, he published many academic papers in Senri Ethnological Studies, Zhejiang Studies, Food Studies,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Sulla via del Catai and others. He presided over the 2017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und of China“Study on the spread of Early Chinese Gastronomic culture in the West world, 1500-1700”, and Special Project of the 2015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of Inner Mongolia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Planning Project"Mongolian Folklore through the European Literatures". He participated in the design of Chinese Sauce Museum, Chinese Hangzhou Cuisine Museum and China Museum of Food Rites. He is also the food columnist of the Sixth Tone and Today's headline. His books, Gastronomic Memory from the City: Hangzhou's Food Cultural Heritage, Mongol Folklore through the European Literatures, is forthcoming from Zhejiang Literature Press and Science Press in China.
Academic Participation
Distinguished research fellow of the Inner Mongolia Research Institute of National Cultural Industry, from 2018 to now.
Member of the comitee of the World Federation of Chinese Catering Industry, from 2016 to 2021.
Part-time researcher at the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Food Studies of the Eurasian University, from 2015 to 2020.
Deputy secretary of the Association of promotion of Hangzhou Culinary products Brand, from 2014 to now.
Secretary-general of the Asian Food Study Conference(AFSC), from 2011 to now.
Selected Publications
Academic papers
How do Michael Boym, Martino Martini, and Athanasius Kircher Understand Chinese Food Culture? Senri Ethnological Studies, 2019(100):115-126.
Historical retrospect of the study on China food culture. Journal of Researches on Dietetic Science and Culture, 2018(1):14-18.
Chinese Food materials through the Westerners in the Middle of Seventeenth Century. Agricultural History of China, 2018(1):97-105.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situation of Food Culture Museums i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China Condiment, 2018(3):167-172.
Spread and influence of Oriental food culture through Macro Polo. Region Culture Studies, 2017(3):89-95.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Domestic Food Culture Museum, from Xingying,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atering industry(2017). Beijing: Social Science Academic Press, 2017:273-295.
Con gli occhi dell’altro: il cibo cinese nelle fonti gesuite del XVII secolo. Sulla via del Catai, 2015 : 83-94.
Hongcheng Zhou, Xiangxiang Ji. Research on the Sino- Europe’s Food Relationship and Matteo Ricci. Zhejiang Studies, 2015(6) : 50-57.
Study on Ceremonies of Chan and Tea in Chi Xiu Bai Zhang Qing Gui.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2015(6):26-30.
Father Boym Illustrates a Chinese Banquet. Flavor and Fortune, 2014 : 5.
Representing the Nation by Food: Chinese Food Heritage as Seen Through the Eyes of the Westerns, 1368-1912. Asian Food Heritage: Harmonizing Culture,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Chulalongkorn University, 2014: 184-210.
Controversy about the protection of the registration of Chinese Cuisine to the List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UNESCO, Cuisine Journal of Yangzhou University, 2012, 3 : 8-13.
Salt and Sauce in The Chinese Culinary. Flavor&Fortune, 2009 : 9-10.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