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 媒体采访

新冠疫情改变中国人用餐文化

2020/4/23 17:52:44 人评论

在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逐渐缓和后,全中国的各个餐馆都开始复工。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和广播电台记者直接从当事人那里得知,新冠疫情是否对消费者的餐饮习惯产生了影响。中国的疫情高峰在3月中旬已经过去,当时全国的公共交通已经复工,咖啡馆、餐馆和购物中心也开门营…

在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逐渐缓和后,全中国的各个餐馆都开始复工。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和广播电台记者直接从当事人那里得知,新冠疫情是否对消费者的餐饮习惯产生了影响。


中国的疫情高峰在3月中旬已经过去,当时全国的公共交通已经复工,咖啡馆、餐馆和购物中心也开门营业。


按照百度(Baidu)的数据,截至3月初,北京超过90%的公共饮食机构开门迎客。其它一线城市的指标与首都北京区别不大:上海87%的咖啡厅开张,广州——超过84%,宁波——超过82%。


但人们仍像过去一样担忧进入餐馆和咖啡馆,更倾向于呆在家里。一些人在接受俄罗斯卫星通信社和广播电台采访时指出,虽然疫情期间人们的饮食偏好没有发生变化,但必须呆在家中、遵守预防措施已经教会他们自己做饭,有些人甚至打算把新近养成的习惯保持到疫情结束后。


“疫情前后饮食习惯和偏好没有发生变化,不过没有再选择过外卖服务,基本都在家用餐”,——北京的蒋女士说。


“疫情前我都是在外用餐比较多,口味偏重。疫情期间则基本在家自己做饭,口味也越来越清淡。不过这种变化是被动的,待疫情结束后,我还是会选择在外用餐,毕竟方便”,——北京的郭先生坦言。


还有一些人指出,他们开始吃得更多。


“因为还没有复工,所以饮食时间有所变化,从过去的早中晚一日三餐改为了早午餐、晚餐和夜宵”,——惠州的孙女士说。


尽管如此,人们在翘首以待危险过去,好再次前往自己喜爱的餐馆,品尝在隔离期间日思夜想的美味佳肴。

“疫情过后我会最先去海底捞火锅店”,—— 孙女士说。


“能够去餐厅的话我应该会最先点麻辣小龙虾”,——北京的郭先生说。


浙江工商大学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所周鸿承博士向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和广播电台指出,疫情可能促使中国用餐文化发生某些转变。


“我认为饮食结构和菜肴内容发生改变的可能性较小,因为饮食结构的稳定性很强,清淡、素食或重口味等习惯的改变是非常困难的。但是考虑到饮食卫生问题,可能一些饮食方式会发生变化,比如实行分餐制和公筷制、勤洗手等等”,——周鸿承说。


新冠肺炎疫情促使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在餐饮业扩大。据《中国日报》(China Daily)报道,山东济南市一家餐馆的厨房中已经出现了机器人——设备一键启动,按照既定程序向炒锅中加入油、原料和调味汁,明火加热,均匀翻炒,持续稳定,可以烹饪30多道菜肴。《中国日报》援引了解内幕者的话报道,这只是人工智能技术在餐饮业得到更大应用的初步步骤而已。


采访报道:新冠疫情改变中国人用餐文化,http://sputniknews.cn/china/202004231031271619/,2020年4月23日,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相关资讯

  • 担任鲜生记第二季袁枚(3-4集)、李渔(5-6集)学术顾问

    受央视纪录片鲜生史第二季导演团队邀请,担任中华食圣袁枚和美食哲学家李渔2集学术顾问,进行专业指导和把关。该片于2023年在央视播出。袁枚——官场混得不开心,县令做了七年仍是县令,索性辞官回到南京小仓山,一心做他的随园主人。不做官还可做美食家,人生何处不是学…

    2023/11/19 16:57:28
  • 受邀参加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栏目之“奇趣研究所”

    近期,受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栏目组邀请,参加“奇趣研究所”录制,汪涵、赵荣光等老师出席。讲解现代餐桌礼仪知识以及古代“文会图”等传统饮食文化知识。

    2021/11/9 12:21:12
  • 新华书评:陈学智《一个城市的味觉遗香》读后

    中国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独特气质与记忆。城市气质的精、气、神由多种元素构成,食物无疑是最具穿透力、最有普泛性和最具历史悠久性的精、气、神表征。最近,由浙江工商大学历史系周鸿承博士所著《一个城市的味觉遗香:杭州饮食文化遗产研究》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靠山吃…

    2020/4/15 17:34:48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