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6-8日,与浙江社科院卢敦基研究员、复旦大学中文系傅杰教授、浙江教育报总社总编办周维强主任等一行11人,调研走访了江苏高邮王氏纪念馆和金坛段玉裁纪念馆。在傅杰教授等诸位训诂学、古典文学专业的专家讲解下,学习到有关二王、段玉裁等诸位乾嘉祭酒的伟大成就和卓越历史贡献。

背景资料存档
高邮王氏纪念馆陈列着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各种版本的著作以及近、现代专家学者对王氏父子训诂学家评论的各种专著和纪念王氏父子的书画作品。该馆占地一千多平米,规模宏大。八十年代初进行修缮,并对外开放。
王念孙、王引之是乾嘉学派的的杰出代表,扬州学派的中坚学者,王氏父子不仅对许多文献典籍进行了系统整理,而且在音韵、文学、训诂校勘等专门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王氏父子的著作颇丰,代表作《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经义述闻》《经传释词》合称“高邮王氏四种”。
王念孙简介:
王念孙(1744年4月25日-1832年2月25日),字怀祖,自号石臞(《扬州画舫录·卷三·新城北录上》作“石渠”),江苏高邮人,清代语言学家,与其子王引之并称“高邮二王”,与钱大昕、卢文弨、邵晋涵、刘台拱有“五君子”之称誉。
王念孙自幼聪慧,八岁读完《十三经》,旁涉《史鉴》。乾隆四十年(1775)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工部主事、工部郎中、陕西道御史、吏科给事中、山东运河道、直隶永定河道。王念孙平生笃守经训,个性正直,好古精审,剖析入微。提出就古音以求古意的原则,建立义通说;归纳《诗经》、《楚辞》的声韵系统,定古韵为二十二部。注意以形音义互相推求,多有创见。著有《广雅疏证》《读书杂志》《古韵谱》等。散馆后,任工部水司主事、给事中,专心研究治河方略,了解古今利弊,撰写《导河议》上、下两篇。后历官陕西道、山西道、京畿道、监察御史、给事中、永定河道、山东运河道等。职中,以秉公持正著称。历10年完成《广雅疏证》上、下两册32卷。曾奉旨编纂《河源纪略》一书,还著有《读书杂志》82卷、《释大》1卷、《王石臞先生遗文》4卷等。
王引之简介:
王引之(1766年—1834年),江苏高邮人,字伯申,号曼卿,是王念孙长子,清代著名学者。祖王安国为左都御史兼领广东巡抚、礼部尚书、吏部尚书,父王念孙为直隶永定河兵备道,皆以治名物训诂著称。曾奉旨勘订《康熙字典》讹误,撰成《字典考证》。后人辑有《王文简公文集》。
三十四岁考中一甲第三名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三十八岁参加翰林院考试,名列一等,晋升为侍讲。六十二岁,升为工部尚书,英武殿正总裁。十一月,皇上赐准紫禁城内骑马。六十岁代理户部尚书。六十四岁代理吏部尚书。六十五岁调任礼部尚书。道光十四年,复任工部尚书,不久与世长辞,享年六十九岁,谥号“文简”。王引之少年就从事声韵、文字、训诂学研究,深得王念孙的精髓,王念孙曾喜日:“此子可以传我所学!”引之从二十岁起,即研究《尔雅》《说文》《音学》等书,所学益精,终成《经义述闻》三十二卷,《经传释词》十卷。
段玉裁纪念馆
段玉裁纪念馆位于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城南风景区,占地15000平方米,是一座仿清式的古建筑,于1985年10月25日段玉裁诞生250周年之际开馆。段玉裁纪念馆门楼上悬挂著名书法家舒同书写的“段玉裁纪念馆”匾额。段玉裁、字若膺,号茂堂(曾字乔林、淳甫,又号砚北、长塘(荡)湖居士和侨吴老人)。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他出生于江苏省金坛西门外大坝头村。在他童年时期,其家迁居县城南门外城郊。
茂堂公的祖籍原为河南省,其先祖随宋王朝南迁,落户金坛。他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是秀才,以农耕为主业,以读书为乐事。父亲段得莘是一位廪生,曾在镇江、扬州等地任过塾师,对子女家教甚严,望子成龙心切。段玉裁有一姐二弟一妹,父亲虽为塾师,但收入微薄。由于父亲常年在外执教,家务全由母亲史氏操劳。全家人衣着粗布,常年是大麦粥糊口,很少吃上白米饭,家境非常清贫。
段玉裁自幼聪颖好学,资质过人,13岁参加童子试,即显露才气,16岁补邑庠生,25岁经乡试中举。后曾进京参加会试,屡试不中,故未能进入殿试。然后,经人介绍,他曾在京都就教职,边教边做学问,历时约10年。
段玉裁简介:
早年即爱好训诂学的段玉裁,在京都期间,曾拜戴震(东原)为师,潜心研究音韵和语言文字训诂,终成为乾嘉学派中的著名学者和代表人物、杰出的文字训诂学家及世界文化名人。
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时年36岁的段玉裁被吏部铨授为贵州省玉屏县知事。两年后,他调到四川省,先后任富顺、南溪和巫山县知事。后来,他以父母年迈多病、自身有疾为由,辞官归故里,时年仅47岁。
段玉裁不仅是一位为民作主、勤政廉洁的父母官,同时更是一位一丝不苟、认真做学问的有心人。他精通典籍,尤其在音韵学方面有深刻的研究。他本着“不耕砚田无乐事,不撑铁骨莫支贫”的家教,认真著书立说。他一生着述较多,诸如《古文尚书撰异》、《毛诗古文训传定本》、《诗经小学》、《周礼汉读考》、《春秋左传古经》、《汲古阁说文订》、《六书音韵表》、《说文解字注>>和《经韵楼集》等31种,达700余卷之多。其中《说文解字注》是他的代表作,他花了大半生的精力,才得以完成。据段玉裁自述,他之所以要注“说文”,是因为向来治“说文解宇”者,多不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未得“许书”(指东汉许慎写的《说文解字》)要旨。为了注解“许书”,段玉裁于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开始编纂长编《说文解字读》,历时18载,至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告成,共540卷。后来他又以此为基础,继续修订,历时13载,于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终于写成了《说文解字注》。以后,又经过8年,直到嘉庆二十年,他的31篇《说文解字注》才得以刊行。从初稿到刻印成册,前后共花了近40年时间。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经典古籍甚多,有些古书因历史久远,古代与当代在表述上差异很大,加之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方言又颇多分歧,因此,一般人对古籍中的字、词、句所表达的意思难以理解。训诂学的任务,就是帮助当代人正确理解古籍中字的形、音、义和词语所表述的意思和作用。例如,在文言文中,有如“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样形象化的表述语言,开始人们不懂得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训诂学就是对这些古语进行解释。它告诉人们;户枢指门的转轴,蠹指蛀虫。用现代的话来解释这一古代的词语,其意思就是说,经常活动的物体,就不易腐蚀。
又如,在古文言文中,古人称“吾”、“余”是指“我”的意思,而“我”这个称呼,在我国南方、北方的叫法又截然不同。北方有不少地方称自己叫“咱”,“我们”叫“咱们”;在南方,由于各地方言不同,其称呼也不一样,上海人称自己叫“阿拉”,金坛人称我们叫“俺令”。这些方言,到其他地方,9,j人听不懂是什么意思。解释方言和沟通语言交流上的差异,这也是训诂学的任务。
出身寒素的段玉裁,一生以著述为乐事,他克服重重困难,潜心注释《说文》。可是,在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的四月,“耳顺之年”的段玉裁,也正是他注释“说文”的关键时刻,不幸跌坏了右腿,从此成为残疾之人。这个无情的打击,对当时的段玉裁来说非同小可,使他在思想上产生惆怅。然而,他没有悲观失望,当时的段玉裁曾对友人说,“说文注”三年必有可成。可谓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段氏坏足,“说文注”成。他的毅力和决心,令人敬佩。
段玉裁“耳顺”之后,健康每况愈下,盖春夏秋三季多不适,而春季尤甚,疮烂疥烦,两眼昏花,心脉甚虚,稍用心则夜间不能安宿,又左臂疼痛不可耐。此时段玉裁最为担心的事,是注释“说文”能否完成,他曾对友人说,“贱体春病如故,栗栗危惧‘说文注'恐难成矣,精力衰甚,既成而死,则幸矣!”
后来,到段玉裁注释“说文”完成时,他又对自己的学生说,“吾以春蚕一般,茧既成,惟待毙焉。”多么可敬的春蚕精神啊!我们可以这样说,晚年的段玉裁,贫病交加,正是由他“春蚕作茧自成蛹,蜡烛灰烬亮他人”的无私奉献精神的支撑,才使《说文解字注》这部不朽巨著得以完成。
段玉裁所著《说文解宇注》问世以后,很快就赢得了崇高的声誉,它被公认为解释“说文”的权威性著作。正如当年嘉定学者钱大昕所说,此书出,将使海内说经之家奉为圭臬。与段玉裁同时代的小学家王念孙也曾推祟说,自许慎之后“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
段玉裁在训诂学方面的卓越贡献,不仅在清代受到有关学者的赞誉和尊重,直至今日,他的作品仍然为国内外训诂学者所推崇。殷孟伦在《段玉裁和他的<说文解字注》》的文章中赞誉说,段注“说文”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语言的研究已进人近代语言的革命阶段,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他还认为,“说文”有了段注,才真正算作从语言角度来加以研究和阐述,“说文”对语言和文字的作用,也才真正为人们所了解。
上述这些评价,对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来说是当之无愧的。早在20世纪初,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就曾被译成日文,至今,日本仍有一些学术团体还在研究段玉裁的有关训诂学著述;在北美、欧洲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汉学家们,也很关心段玉裁著作的研究情况。
段玉裁在文字训诂学等方面所作出的成就,是继许慎之后的第一块里程碑,他的著作已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份极其珍贵的遗产。段玉裁不愧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代朴学宗师。
傅杰教授简介:
1979年考入杭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本科,1983年毕业后考入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师从姜亮夫、刘操南教授治中国古典文献学,1986年获硕士学位,留所担任姜亮夫先生助手。1992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王元化教授治中国文学批评史,1995年获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在胡奇光教授指导下研治中国语言学史。1997年出站后留系任教。曾任汉语教研室主任,现任中文系副系主任。1998年任副教授,2003年任教授,兼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编著
言意之间:文史研究中的训诂问题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聆嘉声而响和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1年。
敦煌文物外流史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4年。
新译三略读本 三民书局 1998年。
二十世纪中国文史考据文录 (编)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章太炎学术史论集(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王国维论学集(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章太炎:自述与回忆(编) 上海三联书店 1999年。
失落的文明 (李学勤文录,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
论士衡史(余英时文录,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姜亮夫全集(24卷,副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古文字诂林(12卷,参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004年。
经义述闻(与虞万里等合作标点) 海南出版中心 1999年。
二十世纪国学丛书(12种,与陈引驰、杨杨合编)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8-2001年。
释中国(4卷,与胡晓明合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论文
钱穆与甲骨文及考古学 中华文史论丛第64辑。
甲骨学史二题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纪念文集,中华书局,2003年。
章太炎与汉语修辞学 天津师大学报 2002年第5期。
所谓日知录袭钱氏说正误 文学遗产2000年第2期。
商颂笺议 古文献研究第1辑。
唐宋词语词注释商兑(与樊维纲师合作) 文学遗产增刊第17辑。
先秦至明代古籍校勘学述略 福建师大学报1999年第3期。
清代校勘学述略 浙江学刊 2000年第5期。
段玉裁评传(与郭在贻师合作)中国古代语言学家评传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
二十世纪的义理与考据之争 文汇报2003年1月22日。
我们怎样倡导学术规范 文汇报2003年11月2日,收入学术规范读本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思考 文汇报2001年7月3日。
部荐教学用书不该如此疏失 文汇报2004年1月11日。
发现论语:新见还是搞笑 文汇报2003年6月15日。
姜亮夫先生传略 汉语史学报第3辑。
评洪诚训诂学 江苏古籍版图书书评序跋集,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
现代学术史上的宝贵资料 浙江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学人风范——读朱德熙先生纪念文集 文景2004年第1期。
周祖谟先生尔雅校笺重刊序言 尔雅校笺卷首,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张舜徽先生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重刊序言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卷首,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张舜徽先生中国古代史籍举要重刊序言中国古代史籍举要卷首,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张舜徽先生清人笔记条辨重刊序言 清人笔记条辨卷首,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
顾颉刚先生当代中国史学重刊序言 当代中国史学卷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
萧公权先生中国政治思想史重刊序言 严耕望先生《<治史三书>中国政治思想史卷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
严耕望先生《治史三书合刊序言 治史三书卷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
关于郭斌龢 万象2003年第5期。
续关于郭斌龢 万象2003年第9期。
关于“言有易,言无难”的出处 文汇读书周报2000年8月26日。
古书疑义举例袭经解入门说的始作俑者 文汇读书周报2000年12月2日。
鉴真的“面西化”正义 文汇读书周报2000年12月9日。
关于三重证据法 文汇读书周报2000年12月30日。
考据学的生命力 文汇读书周报2002年6月7日。
清代扬州学记读后 文汇读书周报2000年5月6日。
读刘文典全集 文汇读书周报2001年7月7日。
读欧化东渐史 文汇读书周报2001年8月11日。
读金陵生小言 文汇读书周报2005年2月11日。
原典精读教学记事 大学2004年创刊号。
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个人田野调研资料留存。恐有相关信息不够准确,特此说明。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