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其林指南”能反映杭州乃至浙江餐饮行业的一面,但与之江大地上升腾而起的袅袅炊烟一并发端的浙派餐饮之底蕴,显然要深厚得多。
日前,米其林发布第二版杭州米其林指南,共有16家餐厅首次进入米其林指南榜单,其中包括2家新上榜的米其林星级餐厅。
民以食为天。很少有行业会像餐饮行业一样,深刻地织入人们的生活。餐饮的路,通向人们的口,也通向人们的心;饮食之中,投映一地物产,亦可见世俗风情、人间百态。
2023年,米其林官方首次发布了“杭州米其林指南”,继上海、广州、北京、成都之后,杭州成为中国内地第五个拥有“米其林指南”的城市。这份聚焦美食的榜单备受关注,它能反映杭州乃至浙江餐饮行业的一面,但相较于这份横空出世的榜单,与之江大地上升腾而起的袅袅炊烟一并发端的浙派餐饮之底蕴,显然要深厚得多。
烟火里的密码
在浙江,“人间烟火味”是读懂这里风土人情的重要密码。
“浙江地处沿海,拥有丰富的水产资源,河鲜和海鲜都在浙江菜里占有重要地位。浙江还有丰富的农产品,像茶叶、笋、豆类和各种叶菜等等,都是浙派菜系中的重要角色。”美国浙杭同乡会会长、杭州侨商协会执行会长、浙江中睿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德坤这样说道。
出生于1953年的丁德坤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于20世纪80年代成为红白两案(红案厨师主要做肉食与炒菜,白案厨师负责面点制作)的一级厨师,在当时,可谓是对于年轻厨师破格相待的一个典型。虽然近年来,他已向新材料行业转换赛道,但直至今日,丁德坤在杭帮菜乃至浙江餐饮行业,都颇有影响力。他创制的菜品中,有两道菜——铁板鲈鱼和亨利大虾,曾入选“新杭帮菜”,都是水产品。
餐饮行业本身,也兼具经济与文化的特性。
“餐饮承载着我们悠久的传统文化,在其细节中显露无遗。”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徐吉军说,“厨师是隐藏在菜肴之后的操盘手,用料、功夫都是‘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唯有手艺精进,才能以口味赢得客户,这是不少餐饮人的追求。”
不过,如今的餐饮行业与丁德坤掌勺之初相比,已是沧海桑田。浙江工商大学历史系主任、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所所长周鸿承向《浙商》杂志记者介绍,目前,餐饮行业企业家中,有专注于传播餐饮与美食文化的,也有以资本入局,致力于快周转、高效率的。“不同的商家,不同的餐饮商业模式,最终服务到拥有不同需求的受众。”在周鸿承看来,不同的模式本身并没有高下之分,只要找到精准的人群,都有各自的天地可以施展拳脚。
可以说,浙派餐饮中“快慢手”兼而有之,也都战出了一片疆域。所谓慢者,是致力于菜肴与口味本身的从业者,有着“米其林收割机”美誉的新荣记创始人张勇,正是其中代表;所谓快者,是擅长使用资本的力量,高举快打的企业家,如外婆家创始人吴国平,就是江湖中为人称道的餐饮品牌运作高手。
从这个角度而言,当今的餐饮天下,是群雄逐鹿、中原未定的江湖。
行业版图加速轮转
对于不少从业者而言,2023年以来的餐饮行业加速变化,对入局者来说分外残酷。本次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告诉《浙商》杂志记者,2023年初,他们曾对餐饮消费需求有十分乐观的预期,但实际上,所谓的“报复性消费”并未到来。反倒是因为大部分人都持乐观预期,“不管行业内外,都挤进来开餐馆了”。
竞争激烈,消费不旺,淘汰加剧。除了大环境外,消费者需求的转换也是一大变化。Z世代人群对于餐饮个性化、社交化的需求异军突起,推动餐饮变局加速,反映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就是餐饮品类一茬一茬地加速更新迭代:前一阵子满大街都是潮汕牛肉火锅,过两天就是跷脚牛肉领先潮流,再过两天,小酒馆又闻风而动,吸引人们前去打卡。
一组来自企查查的数据显示,去年,全国新开的餐饮相关企业318万家,吊销、注销的则是135.9万家。而在这135.9万家中,有28.8万家属于“一年内成立又倒下”,也就是说,这些餐厅的“全生命周期”不到一年。28.8万家速起又速落的企业数据背后,餐饮行业版图飞速轮转。
更隐性的节奏变化逻辑,藏在城市“森林”生态变化的背后。过去几十年间,中国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把本来远隔千山万水的人们打散、杂糅,再交汇至不同的城市,这些来自天南地北的人们的口味,也在新的城市里碰撞、融合,最终成就新的餐饮百态。
“常有人说杭州是‘美食荒漠’,我是重庆人,来杭州多年,并没有这样的感受。可能是因为杭州是新移民聚集的城市,足够开放,也足够包容,容纳来自全国各地的人。而要取悦口味各异的‘新杭州人’,并不容易。”周鸿承笑称。他的这番话,或许正是城市化进程对于餐饮行业影响的一个注脚。
“在我看来,未来的菜系主要有三种走向。第一种是传统菜系,但较之过去会更精致、更偏文化走向;第二种是融合菜,走中西结合之路;第三种是新概念菜,以‘00后’消费者为主要消费群体,主打‘注意力经济学’。”丁德坤这样分析,“满足年轻一代的消费需求,是餐饮行业面临的一大挑战。”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餐饮与千行百业相关联,同样也受诸多事物影响。2023年以来,不少大中型城市的人口流动产生了变化,这对于餐饮行业有着深刻的影响:除了消费需求与人口直接挂钩之外,还有招工也是个问题。
当然,餐饮行业的企业家们正在积极应对这些变化。
“过去我们入行时,节假日从不敢休息,连春节也不例外,默认餐饮行业就是‘别人放假我加班’。但现在,像春节这样阖家团聚的节日,我们都会主动询问店里的小伙伴哪几天需要休息,然后安排调休。”丁德坤说。
杭州国民火锅品牌“川味观”去年关店9家,一方面收缩“过冬”,一方面做足现有客户,老板娘徐蕾说:“2024年,我们稳住门店、员工,坚持到2025年,相信会好起来。我们想,只要把东西做好,是可以做百年老店的。”
迎接新挑战,文兴酒家主理人郑斌选择尝试抖音等新模式,并决定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到提升口碑菜品之上。“这也是打造品牌垂直深度的重要方法。品牌要走长久之道,必须追求产品品质。”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有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坚持走出脚下这一步。”浙江省餐饮行业协会会长沈坚对《浙商》杂志记者表示,“未来,餐饮行业的一大发展趋势是品牌创建向烟火气的门店发力。”他介绍,近年来,社区食堂等模式的兴起,正是餐饮行业创新发展的探索之一。
炊烟深处,百家争鸣。相较于过去,这一年来,餐饮行业的风向正在急速转换,把不少从业者吹得“找不着北”,不少餐馆就此消逝。但同样,也有无数人努力适应着新的风向,迎风而舞。风起云涌之间,旧时代正悄然瓦解,新时代还未宣告到来。所有的一切,方兴未艾。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